03/08/2020

本港檢測供不應求,港府向內地尋求援助,有本港專家指出,若本地測試界及生物科技界未能參與這次全民檢測,明言是個遺憾。亦有港商表明有意協助香港增加樣本的檢測量,已攜帶五萬劑測試劑來港,未知能否在港使用,仍在等候當局的報告。

港商五萬試劑 待批使用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對本報說,假如香港測試界和生物科技界沒能參與這次全民檢測,將會是個遺憾,而業界透過參與檢測工作後取得經驗,若再爆發下一波疫情,亦可以減少外援,香港政府也會有信心,做到自我全民測試,不需要等待外界的支援。

26/07/2020

  疫情持續惡化,日日爆幾十宗源頭不明個案,隱形患者遍布社區,但本港化驗供不應求,情況堪憂!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接受《大公報》專訪時建議,聚合民間力量,以「混合樣本」的檢測方法,實現全港七百萬人檢測。他有信心用三星期時間找出潛在病人,令社會回歸至零確診狀態。他透露,現已有大學、科技界、檢測界人士參與,並已向香港特區政府遞交建議書,申請資助約10億元,希望當局給予「綠色通道」。

  身兼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北京大學感染病研究中心的于常海教授解釋,「混合樣本」檢測是將10個、30個,甚至100個樣本混合一次過檢測,一旦發現有陽性個案,才會逐個覆檢,這樣便可大大減低檢測成本和時間。

Hong Kong houses some of the most experienced and well-endowed biomedica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Hai Kang Life Corporation, established in 1999,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ducing tests for global pandemics in the past, including for SARS in 2003.

The corporation is now advocating “sample pooling”, a pioneering technique that would, with precise testing capacities, significantly expedite testing for Covid-19. By putting together 10 to 20 samples of possibly infected individuals, this method enables accelerated and more targeted testing at far lower costs.

Hai Kang is only the tip of a far greater iceberg involving entities such as the Hong Kong-Bio Med Innotech Association and the eponymous BioMed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A vast number of these companies are stationed at Science Park, with personnel recruited from the nearb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t behooves the Hong Kong administration to genuinely look into how Hong Kong could be made a more attractive destination for foreign talent, but also to seek further integration in cross-border personnel exchange. Having Hong Kong students work for leading STEM corporations in the mainland would enlighten them about the rapid developments across the border

22/07/2020

本港武漢肺炎第三波爆發,確診個案已破2,000宗,不少⼈因憂慮中招⽽擁往 私家醫院做病毒測試;衞⽣署實驗室亦被拍到滿地樣本瓶有待檢測,究竟現時 香港是⽤哪些檢測⽅式?隨疫情發展能否再增加檢測量?《蘋果》找來專家為 ⼤家拆解。在疫情嚴峻,化驗供不應求情況下,有專家建議為低風險市⺠進⾏ 「混合樣本」測試,⼀旦發現陽性反應才再拆開檢測,有助簡化流程縮短化驗 時間。

22/07/2020 

香港疫情嚴重,早前流出衞生署檢測中心的深喉樣本,被放滿走廊的片段,令人擔心香港的病毒檢測超負荷。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于常海提倡以民間自發的方式,以「混合樣本」的檢測方法,達至「全民檢測」。

過程由生物科技界、檢測界、大學、實驗室等民間協作主導,目標是自負盈虧,以極低價格鼓勵市民全體檢測,盡量發現社會的隱藏個案,令市民心安。

于解釋「混合樣本」檢測即是將被檢驗者分成多個小組,小組的樣本被混合一次過檢測,一發現有陽性個案才逐個覆檢。「混合樣本」可以大幅節省檢測的成本及時間,現時美國、德國及中國大陸都已採納。他透露業界正商討細節,希望政府給予協助,「科學家希望替政府、市民解決問題,絕不是撈油水!」

17/07/2020

疫情大爆發,源頭不明個案遍佈社區,要截斷病毒傳播鏈,急需擴大檢測數量。政府日前宣佈採購三間化驗所的病毒檢測服務,針對四類高危組別做來檢測,但採購標準模糊不清,亦未公開。有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批評,業界有檢測的能力,但未能參與社區抗疫工作,質疑政府為何不採用由本地研發的試劑,並採取更多化驗所做檢測,慨歎:「香港有大把人才、物力去做到。」形容使用更多私營化驗所,不需三周就能夠完成全民檢測。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全港約有三四十間私人化驗所,有能力做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估算全港約有六十多部適用儀器。他保守估計,每日合共可做三萬六千個樣本,利用混合樣本檢測,作十人為一組分析,估計每日可以檢測三十六萬人,以香港七百多萬人口計算,接近三周就完成全民檢測,「驗完大家都會覺得舒服。」

于常海旗下的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科學園設有合乎國際及內地標準規格的化驗所,團隊今年一月下旬針對新病毒基因序列,開發快速測試系統,只需兩日便能完成檢測。

他指,政府一直沒有讓生物科技界參與抗疫。「依家同細菌、病毒打緊仗,你打仗嗰陣都會用正規軍,亦應該用埋民兵、游擊隊去攻擊敵人啦!點解我哋自己有(檢測能力)都唔用先?」

他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政府做好協調工作,開放樣本資料庫予私人公司提取樣本作研究或試驗,再逐步達致全民檢測,以堵截社區的病毒傳播鏈。記者 黃素珊

14/07/2020

專家倡汲京經驗速控疫 普及檢測關鍵要降成本

香港新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與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疫情爆發雖然不盡相同,但北京在十天內基本控制疫情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鑑,當時北京防疫其中一條致勝之道是加強病毒檢測,盡早找出及切斷社區的隱形傳播鏈。至於香港,日均檢測量一直落後於內地和澳門,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多名業內人士,總結出歸根究柢的原因是香港沒有與大灣區檢測業互補不足,以致香港缺乏獲認證的檢測機構、人力成本高,以及病毒試劑昂貴,最終導致檢測能力不足、檢測成本極高,削弱市民進行病毒檢測的主動性。有業界建議政府或大學牽頭,驗證內地試劑可靠後,集中多間機構採購內地試劑。立法會議員陳健波更建議,將市民的唾液樣本即日送返內地進行檢測,以提升整體檢測能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02/04/2020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肆虐逾三個月,至今(4月2日)全球有近93萬人確診;鑑於由歐洲返港病人造成本地傳播鏈,香港進入第二波爆發,在過去一周暴增300多宗,累計有802人感染。然而,早在歐美港人自3月19日起大量回流之際,不少防疫專家已呼籲特區政府加強病毒檢測,但當局每日只驗1000個樣本;直至上周,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再次促請當局加碼至7500個,惟港府不但得過且過,更大玩「數字遊戲」,指人均檢測比率已屬亞洲最高且前列全球。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始終掩蓋不了每日檢測數量偏低的事實,單以毗鄰的深圳為例,每日已檢測過萬樣本。全球嚴陣以待、刻不容緩之際——既不正視自身容量的局限,又不借助學界及民間實驗室的力量,這就是揚言打造「檢測及認證」作六大優勢產業的特區政府所為!

Page 3 o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