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20

詳情最快今日公布 專家破解無理抹黑

受前日颱風來襲,呈交深喉唾液樣本人數減少影響,香港昨日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錄得「技術性」回落,僅18宗,但當中近三成是不明源頭個案,反映社區的隱形傳播鏈仍未清除。為及早揪出隱形患者、將傳播鏈連根拔起,據悉特區政府最快今日公布「社區普及檢測」計劃詳情。據了解,該計劃將於下月1日開展,將由註冊醫生、護士領隊監察,醫護學生則負責採樣,政府會提供足夠的培訓及防護裝備包括N95口罩及保護衣等。但攬炒派仍惡意挑骨頭,先後指檢測機構、採樣的學護「未夠班」容易「檢測變播疫」云云,香港文匯報記者追訪專家,逐點踢爆攬炒派四大謬論無中生有,背後陰謀是藉疫情煽動市民的反政府情緒,罔顧人命。

21/08/2020

預料在9月初推出的全民檢測在本港掀起廣泛討論,據了解政府會憑請醫護及醫科生為市民採樣,不會讓市民自己做。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于常海直言,醫護做當然最好,但憂慮人手不足,認為應集中協助有需要的人士,否則便是資源錯配。他與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市民對着鏡子,看清楚「吊鐘」和扁桃腺的位置,取樣成功率便接近百分百。

對於有指兒童和長者採咽喉拭子樣本風險高,于常海認為危險只出於不了解採樣方法,而這次全民檢測正是好機會,讓市民學習自行採樣,「對付傳染病一定要用科學思維,唔好人云亦云,諗一百個理由講會遇到咩問題或者困難,而係應該去克服。」

17/08/2020

新冠肺炎上月起第三波爆發至今,除說明本港防疫策略有漏洞,更突顯病毒檢測能力的不足。面對疫情挑戰,香港於內地專家及在港機構支援下,終陸續開展大規模社區以至自願全民檢測,而同一時間,本地科研界其實亦正積極研發,全力追趕檢測水平。

香港文匯報追訪兩所新近獲批創新科技署特別抗疫項目資助的生物科企,闡釋其分別從試劑、核酸提取以及擴增技術入手,將檢測靈敏度大幅提升十倍;若再結合讓檢測數目倍增的「混合樣本」方式,即使病毒濃度稀釋亦能保持結果準確,做到質與量並重,幫助保障大眾健康。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姜嘉軒、郭虹宇

08/08/2020

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說,在疫苗尚未成熟下,香港當務之急是以全民檢測,找出隱形患者,打斷病毒的傳播鏈,若本地公私營機構能大規模採用混合樣本的檢測方法,全民檢測一定會成功。

于常海在本台節目《香港家書》提出,使用混合樣本方式作檢測,能節省檢測成本及時間。他指出,混合樣本檢測是將被檢驗者分成多個小組,小組的樣本被混合而一次過做檢測,一旦發現有陽性個案,再從該小組抽出來逐個覆檢,例如將10人組成1個樣本去檢驗,就可以將全港800萬人次降到大約80萬次檢測,現時美國、德國及中國大陸都已採納混合樣本檢測。

對於執行全民檢測時的品質控制、物流分配、資料保密等問題,本地檢測及生命科學界已解決,他強調香港民間主導的全民檢測,最重要是政府的配合及支持。

于常海認為,只有找出大部分隱形患者,香港才能從社會零確診者及零隱形患者的基礎上重新部署防疫工作,實踐香港重新出發。

08/08/2020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爆發,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宣布將推行自願性「全民檢測」,估計兩星期後可推行。

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今日(8日)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再次提出用「混合樣本」的方式節省檢測所需要的時間及成本,即將樣本分成多個小組一次過作檢測。

08/08/2020

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在電台節目表示,在疫苗尚未成熟下,香港當務之急是以全民檢測找出隱形患者,打斷病毒的傳播鏈,若本地公私營機構能大規模採用混合樣本的檢測方法,全民檢測一定會成功。

于常海指出,使用混合樣本方式作檢測,可節省檢測成本及時間。他解釋說,混合樣本檢測是將被檢驗者分成多個小組,小組的樣本被混合而一次過做檢測,一旦發現有陽性個案,再從該小組抽出來逐個覆檢,例如將10人組成1個樣本去檢驗,就可以將全港800萬人次降到大約80萬次檢測,現時美國、德國及中國都採納混合樣本檢測。

于常海又指,對執行全民檢測時的品質控制、物流分配、資料保密等問題,本地檢測及生命科學界已解決,他強調香港民間主導的全民檢測,最重要是政府的配合及支持。他認為只有找出大部分隱形患者,香港才能從社會零確診者及零隱形患者的基礎上重新部署防疫工作,實踐香港重新出發。

05/08/2020

昨⽇在「內地核酸檢測⽀援隊」先遣隊到訪華⼤位於太平⼯業園的「火眼實驗室」期間,攬炒 派區議員文念志、陳振哲與⼀群⾃稱是該園租⼾及職員的⼈請願,聲稱實驗室有傳播病毒風險,⼜指有食物供應商租⽤該⼤廈,擔⼼實驗室會「污染」食物云云,企圖抹⿊實驗室。香港⽣物科技協 會主席于常海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部分香港市⺠可能對於樣本收集⼯作了解不⾜,⽽產⽣ 誤解,他強調檢測實驗室的操作流程都有政府嚴格法規束縛,不會對周邊居⺠的安全構成威脅。

Page 2 o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