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r
     

顧問委員會

 

Bernard Roizman, ScD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芝加哥大學教授

“皰疹病毒”之父

伯納德•羅茲曼博士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65年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微生物、分子基因生物學系以及細胞生物學系的終身教授。羅茲曼博士一直致力於對皰疹病毒分子生物結構的全方位解讀,還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地區培養出大批病毒學領域的專家。羅茲曼博士在醫學科學上的不凡成就讓他在國際上獲得了諸多榮譽: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兩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同時還是匈牙利科學院榮譽會員、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美國州長州立大學(Governor’s State University)、義大利費拉拉大學(University of Ferrara)、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和和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大學(University of Valladolid)擁有榮譽博士學位;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包括ICN國際病毒學研究獎、J. Allyn Taylor 國際醫學獎、Bristol-Myers Squibb傑出成就獎和Abbott-ASM終身成就獎等,目前還擔任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SIIBR)的榮譽院長。

 

洪濤, 博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

洪濤,醫學超微結構及病毒學專家。1960年畢業於羅馬尼亞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院士實驗室主任,曾兼任《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主編,太平洋科協公共衛生和醫學委員會主席。

我國醫學電鏡技術領域的主要開創者之一和病毒形態學主要奠基人,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會刊《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主要創建人和總編輯。首次發現了人類B組輪狀病毒,查明了水源爆發流規律,提出有效控制措施,集中研究該病毒的分子生物學,建立了全基因文庫。首次發現了腎病綜合征出血熱病毒的形態,認定該病原為新的布尼亞病毒,獲得了世界學術界的驗證和公認,其研究成果被世界衛生組織作為鑒定漢坦病毒形態的標準。獲WHO、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18項。發表論文200多篇,論著10本

 

陳建國, 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

東京大學訪問教授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實驗動物中心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細胞骨架與細胞分化,神經系統的發育等方面的研究。相關的研究結果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Oncogene, EMBO J, J Cell Biol., J Cell Sci., Cell Res., Cell Rep., J Biol., Chem.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60多篇,部分研究成果被國外同行寫入了經典的細胞生物學教科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Alberts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Lodish et al.)。主講的本科生“細胞生物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2003)。參與編寫的教材《細胞生物學》(第3-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教材。

 

鄧玉林, 博士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長

鄧玉林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兼生命科學部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學生物醫藥分離與分析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以及國防科技511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等。目前擔任的學術職務包括:中國電子學會生命電子學分會理事長、國際複合醫學工程學會(ICME)理事、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現場快速檢測(POCT)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臨床醫學檢驗專家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航太醫學工程與生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空間科學會空間生命起源與進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發展部載人航太預研專家組成員等。主要研究領域屬於神經生物學、空間生物學和生物分析技術的交叉領域。幾年來牽頭承擔了包括國家863計畫、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民用航太專項等多項國家重點重大科研專案。學術論文470餘篇,其中SCI論文28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六十餘項,其中授權專利37項。

 

 

前委員會成員

 

Arthur Kornberg

(1918 - 2007)

利根川進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榮譽教授

生物學和神經科學教授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麻省理工學院利根川進實驗室負責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9

與Severo Ochoa一起,由於發現了“核糖核酸和去氧核糖核酸(DNA)的生物合成機制”獲得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7

因發現“產生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田波, 博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田波院士195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在早期的研究中,他的小組主要研究植物病毒和亞病毒。該小組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病毒衛星RNA作為生物控制劑來預防植物病毒病的小組。他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個能夠完全抑制轉基因馬鈴薯中的病毒病原體的核酶的例子。近年來,該實驗室主要研究HBV乙肝病毒T細胞免疫的分子機制和病毒細胞的融合。
田波院士獲得了多項分子病毒學和分子免疫學專案的資助,其中包括如973專案、863專案、攻關專案等國家重點專項。他還負責國際合作專案和與工業界的聯合專案。發表100多篇國際SCI論文,出版了8本著作。他還申請了多項專利,並獲得5項中國專利和1項美國專利。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他被《亞太生物技術雙週刊》評選為亞裔著名科學家。他被推薦為美國病毒學會的高級會員,是印度病毒學會的終身會員。

2019年12月15日,田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